中药熏蒸疗法概述
中药熏蒸疗法是熏法和蒸法的统称,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热力及药理作用于患部,产生一定刺激,从而起到改善体质、缓解病痛、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涵盖烟气熏及蒸汽熏。熏法是将所选中药研成粗末,放在火盆、火桶等容器中,或摊于纸片上卷成柱状,点燃后利用产生的烟雾对特定部位进行反复烟熏。蒸法则是利用所选中药加清水煎煮后产生的蒸汽,对全身或身体某一特定部位进行熏蒸。
中药熏蒸疗法在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疾病。比如运动系统的肩袖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系统的顽固性面瘫、中风;皮肤疾病的面部皮炎、慢性湿疹等。大多数患者通过该疗法治疗疾病能取得较好疗效。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加速产后恢复和泌乳;对于免疫系统疾病,能调节机体免疫应答,降低炎性反应;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方面,可降低炎性反应,促进创面愈合,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该疗法简便、易于操作,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多见于晕蒸、局部皮肤烫伤、皮肤过敏等,但总体风险较小。不过,其费用受所用材料、所治疾病、挂号科室、操作医生职称、医院等级、耗材种类、熏蒸部位等因素影响,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和就诊医院级别不同,也会导致费用存在差异。通常各级中医院的多个科室,以及西医院的中医科、针灸科均可进行这项治疗。
中药熏蒸的适宜与不宜情况
适宜情况
- 运动系统疾病:像肩袖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踝关节骨折等,中药熏蒸可以通过热力和药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损伤修复。例如,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药熏蒸能够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缓解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
- 神经系统疾病:顽固性面瘫、中风、眩晕、失眠等。以面瘫为例,中药熏蒸可以刺激面部神经,促进面肌功能恢复,配合针刺等治疗方法,能缩短治疗疗程。
- 皮肤疾病:面部皮炎、慢性湿疹、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等。中药熏蒸的药力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等症状。比如慢性湿疹患者,经过中药熏蒸治疗后,皮肤的红肿、瘙痒症状会明显减轻。
- 免疫系统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应答,降低炎性反应,减轻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妇产科疾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后缺乳、霉菌性阴道炎、盆腔炎、痛经、更年期等。对于产后缺乳的产妇,中药熏蒸可以促进乳腺的血液循环,增加乳汁分泌。
- 五官科疾病:干眼症、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单眼翼状胬肉、玻璃体浑浊、视疲劳、睑腺炎、睑板囊肿等。例如干眼症患者,中药熏蒸可以湿润眼部,缓解眼睛干涩、疲劳等症状。
-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瘙痒等。中药熏蒸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状,缓解皮肤瘙痒。
- 肛肠科疾病:痔疮术后、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等。有助于术后创面的愈合,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 儿科疾病:新生儿黄疸等。通过中药熏蒸的药力作用,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减轻黄疸症状。
不宜情况
- 精神及神经系统问题:重度精神疾病、癫痫及抽搐等处于发作期,神经官能症、癔症等神经功能紊乱及不能合作的人,不适合进行中药熏蒸,因为他们可能无法配合治疗,还可能在熏蒸过程中发生意外。
- 疾病急性期和严重脏器病变:各种疾病的急性期、活动期,严重心血管疾病(频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有肝、肾、肺、脑及造血系统严重病变、生命体征不平稳的人,卧床不起及神志不清的人。这些患者身体较为虚弱,无法承受中药熏蒸的刺激。
- 特殊生理时期:妇女妊娠期和月经期。妊娠期熏蒸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月经期熏蒸可能会导致月经量过多等问题。
- 身体状态不佳:饭前、饭后半小时内,饥饿以及过度疲劳的人。此时身体处于相对虚弱或不稳定的状态,熏蒸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
- 皮肤问题: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的情况以及年龄过大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内热炽盛等证型的人。皮肤有血管瘤、不明原因肿块及局部水泡等严重皮肤病的人,皮肤破溃或已化脓,皮肤中药过敏、接触性皮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人。这些皮肤问题可能会因熏蒸而加重,或者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中药熏蒸治疗前的准备
检查与评估
中药熏蒸疗法是临床上较常规的外治法,治疗前一般不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但如果怀疑患者可能有某些不宜进行中药熏蒸疗法的疾病时,应进行相应的检查排除后,再进行中药熏蒸。对于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感知熏蒸的温度,容易发生烫伤等意外。
患者准备
- 病情了解:施术者在中药熏蒸操作前应掌握患者的病情,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并对受术者进行心理与身体状况评估,明确其是否符合中药熏蒸要求,排除中药熏蒸疗法的禁忌证,勿在患者过饥或者过饱、不能配合等情况下操作。例如,如果患者有心脏病史,施术者需要特别注意熏蒸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对心脏造成过大负担。
- 药物调整:如果正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比如中药,可能需要调整或者停用,但具体要遵循医嘱。有些药物可能会与熏蒸所用的中药产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 环境要求:应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安全,室内要有空气流通装置(单纯消毒及香熏养生除外)排出烟雾,保持空气流通;室温24 - 27摄氏度,湿度60% - 70%为宜。适宜的环境可以让患者感觉舒适,提高治疗效果。
- 体位选择:熏法可选择坐位或卧位,根据舒适要求调整坐凳或烟熏凳、烟熏床的高矮,尽量暴露施术部位。使用局部蒸法,可选择坐位或卧位,根据舒适要求调整坐凳、蒸汽箱、熏蒸床、熏蒸机、熏蒸仪的高矮,尽量暴露施术部位,应用全身蒸法时应露出头面部。例如,熏蒸臀部时可选择烟熏凳,而熏蒸躯干或四肢部可选择蒸汽床。
- 部位选择:头面(除眼部外)、躯干及四肢为建议熏法适宜部位,眼部不适宜熏法施术;全身熏法仅限于养生香熏疗法;根据病症选取适当部位。全身、头面、眼部、躯干及四肢为建议蒸法适宜部位,根据病症选取适当部位。比如治疗面部皮炎,可以选择面部进行熏蒸,但要注意避开眼部。
- 消毒措施:熏蒸室治疗结束后空气净化首选自然通风,不宜采用机械通风。接触过的物体表面,每次使用后用消毒液擦拭。使用过的医用织物一用一更换,施术者操作前后做手部卫生。这些消毒措施可以防止交叉感染,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 药物准备:根据病情辨证处方,准备好所选用的药材,检查药材有无变质、发霉、潮湿。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熏蒸的效果,变质的药材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 器械选择:施术者可根据不同症状及部位选择器械。器械熏法可以选择烟熏凳、烟熏床、烟熏箱等。器械蒸法可以选择蒸汽床、蒸汽箱、蒸汽仪、蒸汽桶、蒸汽舱等。如烟熏臀部、会阴区及肛门部可以选择烟熏凳;躯干或四肢部蒸法可以选择蒸汽床等。
- 病情告知: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中药熏蒸疗法治疗情况,以及操作风险和注意事项等,如有任何疑问及时询问,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操作不当发生烫伤等意外事故。医生可能会通过举例进行充分解释,使患者了解中药熏蒸疗法的意义及疗效,以便患者接受中药熏蒸疗法。医生还会提前告知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如熏蒸治疗期间注意避风寒,禁用冷水洗浴,忌食生冷之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中药熏蒸的操作过程
治疗时间与温度
施术温度因人而异,在推荐区间内以舒适为原则。过热或剧痛时,应调整施术部位与烟熏物、蒸汽间的距离;有温度调控装置的,应控制在33 - 42摄氏度。不同部位适宜的体表温度具体如下:头面部(除眼部外),熏法为34 - 38摄氏度,蒸法为37 - 41摄氏度;眼部蒸法为33 - 38摄氏度;躯干及四肢,熏法为37 - 41摄氏度,蒸法为35 - 42摄氏度;全身(除头部外)蒸法为37 - 43摄氏度。施术时间也因人而异,一般在15 - 35分钟,烟熏消毒法时间以30 - 40分钟为宜。不同部位适宜的熏蒸时间具体如下:头面部(除眼部外),熏法为15 - 25分钟,蒸法为15 - 35分钟;眼部蒸法为15 - 25分钟;躯干及四肢,熏法为26 - 35分钟,蒸法为26 - 35分钟;全身(除头部外)蒸法为26 - 35分钟。中药熏蒸疗法的疗程应依据病症辨证确定,一般每日1次,2 - 4周为一个疗程。
操作方法
- 熏法:人工熏法是将药物放在火盆或火桶等容器中,或用纸片将药末摊在纸上并卷成柱状,点燃药物后产生烟雾,对准患部进行烟熏,药物应与人体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离或以舒适耐受为度。器械熏法是利用放在烟熏箱等器械内点燃的药物而产生的烟雾,对施术部位进行烟熏,药物同样应与人体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离或以舒适耐受为度。养生香熏法是将所选熏香点燃后,置于室内,使有效成分均衡释放到空气中。烟熏消毒是将需消毒房间的门窗关闭,人员避免进入室内,再将药物点火燃烧或将所选药物加工成熏香片,通过电热散香的方式,放在烟熏室内。
- 蒸法:人工蒸法是先把配伍中药加2500毫升冷水浸泡1小时,再将中药用大锅加水煎煮,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煎好药物后,用干净纱布过滤后倒入蒸汽盆等相应容器中,兑入适量的热水,利用蒸汽蒸相应部位。如全身蒸法者应将煎煮过滤后的药液倒入较大的蒸汽桶等容器中,露出头面部,进行蒸汽治疗。器械蒸法是将中药饮片或加工过的中药饮片按要求放入蒸汽箱等器械中加热,利用蒸汽对身体进行蒸疗。如全身蒸疗时,应露出头面部,关上(舱)门,开定时器,即有温热的药蒸汽喷出,并均匀舒适地冲击全身。
- 配合治疗:在中药熏蒸的治疗过程中,可能还会配合一些其他治疗方式,如针刺、艾灸治疗等。文献记载,针刺、艾灸、中药熏蒸作为中医特色外治法,联合使用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化瘀通络止痛等功效,可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溶解,改善老年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液循环。针刺联合中药熏蒸可缩短治疗疗程,促进面肌功能恢复,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满意。
- 施术后处理:中药蒸汽浴熏蒸结束后,应当缓慢坐起,再离开蒸汽设备,无不适症状后,方可离开。熏蒸后,不宜立即冲洗,应擦拭干净熏蒸部位,并保持药效。若皮肤因蒸疗有疼痛感而无破损者,擦拭时应注意,不能用力,以防破损皮肤。熏蒸结束后,皮肤通常会发红,属正常反应,无需处理。如出现过敏症状,或有热烫而致皮肤红肿、破损者等情况应及时对症处理。器械熏蒸法结束后,关掉熏蒸器械的电源,将熏蒸器械中的药物清除干净。
中药熏蒸治疗后的护理与注意事项
护理要点
熏蒸结束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风,禁用冷水洗浴,以免加重症状。老人、儿童患者治疗时应另有专人陪护在旁。中药熏蒸治疗后,一般无特殊监测与检查。熏蒸前排空大小便,熏蒸前后要适量饮水,避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熏蒸过程中,若受术者出现头晕不适、大汗淋漓,甚至晕蒸,应立即停止熏蒸,卧床休息。皮肤温度感应迟缓、局部麻木无知觉、精神反应迟钝及运动功能障碍者,慎用此疗法。饱食、饥饿及饮酒后,大量出汗、过度劳累或精神极度紧张时,新产后、体弱者、儿童与青少年,慎用此疗法。熏蒸器内温度应控制在49摄氏度以内,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熏蒸过程中应根据受术者对温度的耐受程度随时进行调节,密切观察其反应。熏蒸操作温度宜从低到高,以耐受为度,防止烫伤等。如熏蒸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蒸,及时就医。对熏蒸所用药物过敏者,则应停止熏蒸,严重者及时就医。体质虚弱者熏蒸时要有专人陪护,避免烫伤、着凉、发生意外。
饮食营养
忌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疾病康复,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肉、鸡肉、鱼肉、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这样有助于膳食营养的补充。注意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以提供人体所需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机能,提高治疗效果。
特殊情况处理
- 晕蒸:临床表现为受术者在接受熏蒸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气短,重者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手足冷过肘膝、脉微欲绝。处理方法是立即停止熏蒸,将受术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安静平卧,注意保暖,给予温开水或糖水(糖尿病者慎用);重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必要时采用急救措施。预防措施包括中药熏蒸前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指导,克服恐惧感。对于初次就诊或有晕厥史的患者,应选取适宜体位,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根据受术者的耐受程度,调节温度及时间。饥饿、过饱、劳累、醉酒及极度紧张时,不宜进行熏蒸。中药熏蒸过程中,老年人应有医护人员或家属全程陪同,随时观察受术者的神色,询问其感觉,一旦出现头晕、恶心等晕厥先兆,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 烫伤:临床表现为受术者在接受中药熏蒸过程中,出现皮肤红肿、水泡、脱皮等现象,严重者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处理方法是烫伤出现后,马上停止治疗,并在烫伤处涂抹烫伤药。若水泡较大,用消毒针刺破后消毒,防止感染。严重者应立即请烧伤科会诊治疗。预防措施是初次就诊时,施术者应询问受术者有无感觉神经障碍或皮肤敏感等症状,调控温度时缓慢升温,观察受术者的耐受程度,确定熏蒸的温度与时间,以预防烫伤。施术者随时观察并记录受术者皮肤的情况,发现皮肤红肿,立即停止中药熏蒸治疗。
- 皮肤过敏:临床症状为中药熏蒸结束后,皮肤出现点状、片状发红,瘙痒,或出现皮疹。处理方法是出现过敏现象,马上停止熏蒸,严重时请皮肤科会诊。预防措施是施术前询问受术者是否属过敏体质,是否外用中药过敏。
中药熏蒸的恢复过程与后续治疗
恢复过程
中药熏蒸疗法是一项临床上较常规的治疗项目,如未出现烫伤、皮肤过敏等,治疗结束适当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但熏蒸后仍需注意避风寒,防止邪气入侵。避免熬夜,规律作息,可以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局部轻微过敏、烫伤一般可耐受,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但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后续治疗
进行中药熏蒸治疗后,如无特殊情况,一般每日可进行一次治疗,需结合个人病情、施术部位的恢复情况决定,也可以配伍中药内服、外用等多种治疗方法,具体请遵照医嘱执行。例如,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中药熏蒸的同时,可以配合中药内服,以增强治疗效果。后续治疗的合理安排可以巩固中药熏蒸的疗效,促进患者的康复。